谈到“无人店”,我们一直放错了重点。与其纠结于“无人”技术,倒不如先承认“店”才是本质。
谈到“无人店”,我们一直放错了重点。与其纠结于“无人”技术,倒不如先承认“店”才是本质。
这个本质就是,将固有的零售店商业逻辑完全打破。经过互联网思想和扫码技术改造过的便利店,实现了工厂标准定制化、极快速地运转、极低成本地试错。
有人发现,在众多的新零售场景中,友宝式贩卖机和小规模夫妻店仅一线之隔,而这条被隐藏着的中间业态,极有可能成为无人便利店的机会所在。

先有亚马逊Amazon Go无人店普及概念,再有一周两起的大额创业融资,然后是阿里淘咖啡无人店造势。关于无人店的话题一时间甚嚣尘上,但迫于先例过少,概念太新,离生活有点远,很多讨论仅限于纸上谈兵。
近日,新浪科技来到缤果盒子北京总部,与其创始人兼CEO 赵子林进行对话。在近一小时快节奏对谈中,小到店内灯光如何设计,与物业交涉的具体话术,大到铺店选址的扩张战略…… “盒子式无人便利店”的商业模式被和盘托出。
很显然,在无人店这个问题上,赵子林比一般人都要看得清。
01 上海试营店被关闭
Q:上海与欧尚的合作试营店被关门,原因是?
A:店面处于极端的位置,高温天气、太阳直接暴晒、高频次的关开门,导致店内的空调系统支撑不住。
实际上,店面选址有多重考量标准。落地前期我们就地点事项已经与欧尚沟通了很长时间。当然,也是在这样的极端测试环境下,验证了盒子(便利店,以下简称盒子)需要更加保险的制冷方案。
(补充:现在该店面已经恢复正常营运)
Q:在首先推广的广东中山试点钟碰到过类似问题吗?
A:我们自身主导的店面在选址会避开高温问题。
Q:温控不是应该放在首要考量的位置吗?
A:是的,体验是首要因素。但作为运营方,我还需要考虑到第二重要的问题,就是能耗。
举个例子,我们店里的照明灯是呼吸灯,晚上无人是20%的亮度,有人靠近门口时是50%,完全进入时亮度是100%。这些细节处的能耗我们都在控制。
因为它可能长期处于无人状态,作为运营方我们必须要控制它在最低的能耗状态。
02 选址战略:急攻小区 商超暂缓
Q:为什么没有选择与商超、写字楼等合作更为快速的布点模式,而坚持在小区物业中推广?
A:盒子(无人便利店)设在小区有两个优势:
1) 小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,没有系统性风险,尤其在高档小区治安良好,避免了恶意偷盗和破坏;

缤果盒子无人扫码收银台 图片来源:网络
2)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司战略和节奏问题。先在小区建立起一定人群的消费习惯,再向外围的街边便利店、机场连锁店推进,输出解决方案。
很多商超主动找来合作,但我们暂时不会选择。
如果直接将无人店的模式搬到公共场合,顾客背景复杂,必然需要验证手段过滤掉其中的风险;但用户不一定能接受,进一个便利店突然要出具身份证、要看个人信用指数,一般人不会买账。
换作是老客户,他可能会自然地选择缤果盒子。
03 核心壁垒:管理体系 而非单项技术
Q:你认为无人店领域里最为核心的壁垒是什么?
A:一套适应无人零售便利店的后端管理体系。人脸识别、图像识别、生物识别等支付手段,我认为当下看来都过于前沿。这些技术所只是在一个环节上起作用,可能只是商品识别手段、支付手段,但绝对不能作为整个便利店的基础体系。
Q:通过前期近一年的运营测试,你认为哪个环节最为关键?
A:这个问题有点大,关键因素有很多,主要是围绕后端的管理系统。比如,高效补货、精准的自动化促销,有效地防损等。一个核心就是尽可能地在各个环节提升通路效率。具体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我们会在八月底公布。
Q:所以更为核心的还是店面运营?
A:对。把传统很重的线下实体便利店互联网化、规范化。传统的项目制到标准化,便利店可以从工厂直接生产定制。

正在搭建中的缤果盒子 图片来源:网络
普通便利店前期的装修、租金、招人投入很高。据我所知,在北京开一家便利店至少需要100万。
盒子由我们生产和投放,以支持加盟商快速试错、低成本试错,这是它承接的互联网本质。正是因为这个特质,它和零售店的商业逻辑完全不一样,它允许很大的容差性。
04 关键营运数据
Q:缤果盒子的客单价是多少?
A:这是不平均的,主要是基于选品和区域情况。比如在上海的欧尚总部店,因为人流量太大,很多人只是好奇看看,客单价会比较低。大概在7-25之间,正常情况是20块钱。这个我们不会设限。基于我们的数据,日销300元就可以实现单店的盈亏平衡。
Q:补货周期是什么情况?
A:一天一补。基于我们的铺店密度和测试模型,平均每个人一次补货需要20分钟,一个人每天负责20个盒子的货源更新。